你的位置:AG捕鱼网站app > 新闻动态 > 安徽“停建安置房”背后:一场房地产市场的“拆东墙补西墙”?

新闻动态
安徽“停建安置房”背后:一场房地产市场的“拆东墙补西墙”?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22:39    点击次数:104

#热问计划#2025年3月26日,安徽省住建厅一纸文件引发热议—— 全省停止新建安置房,转而推行“房票”等货币化安置。表面看,这是一项“去库存、稳楼市”的常规操作,但细品之下,政策背后暗藏的博弈与矛盾,远比想象中复杂。

一、拆了安置房,救的是谁的“市”?

安徽此次政策的核心逻辑很直白:用货币化安置取代实物安置,让拆迁户拿“房票”买房,直接消化市场上的商品房库存。政策文件提到,“鼓励各地加大房票优惠力度”,甚至允许收购存量商品房转为保障房、人才住房等用途。

但问题来了——“拆旧房”的刚需群体,真能成为“救市”主力吗?

过去,安置房建设周期长、质量参差,拆迁户苦等多年拿不到房的现象屡见不鲜(参考蚌埠淮上区安置房项目,2025年2月仍在建设中)。如今改用房票,看似给了拆迁户“自由选择权”,但实际操作中,房票往往限定区域、限定楼盘,甚至可能被开发商变相“打折回收”。

“以旧换新”“购房补贴”等配套政策,看似利好购房者,实则更多是刺激市场交易的短期手段。一旦补贴退潮,楼市能否真正回暖?

展开剩余63%

二、开发商笑了,地方财政哭了?

政策另一层深意,是减轻地方政府财政负担。

过去,地方政府需承担安置房建设的土地、资金和后期管理成本,而房票模式将压力转移给市场——开发商卖房回款,政府只需支付部分补贴。

但硬币的另一面是,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可能加剧。文件提到“优化住宅用地规划条件”“引导房企建设‘好房子’”,暗示未来土地出让或更偏向高利润项目,刚需低价房空间或被挤压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,“白名单”项目授信规模超1700亿元,看似保障房企融资,实则可能让部分高负债企业“续命”,甚至催生新一轮烂尾风险。

三、货币化安置能走多远?历史教训还在眼前

这不是中国首次尝试货币化安置。2015年“棚改货币化”曾短期内推高楼市热度,但也导致三四线城市房价泡沫、库存转移至居民杠杆。安徽此次政策虽有不同(例如强调“收购存量房作保障房”),但本质上仍是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供需。

风险点显而易见:

房票若流通性差,拆迁户可能被迫“贱卖”权益,或转向非正规渠道套现;

开发商借机抬价,尤其房票限定楼盘时,易形成局部垄断;

保障房供应可能“注水”,收购的存量房若位置偏远、配套不足,将加剧民生矛盾。

结语:要“救市”,更要“救人”

安徽停建安置房的政策,本质是一场房地产利益链的重新分配——用拆迁户的刚性需求为楼市输血,用政策红利缓解开发商和地方财政的燃眉之急。但若只顾“救市”而忽视“救人”,政策终将沦为数字游戏。

真正的破局之道,或许不在“拆旧建新”,而在于构建多元化的住房保障体系,让刚需者有房住、投资者有理性、市场有秩序。否则,今天的“房票”,或许就是明天的“雷票”。

发布于:河南省

上一篇:没有了 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AG捕鱼网站app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